馬術在線 首頁 馬術雜志 見解/聚焦 查看內容

馬術康復——用愛和專業(yè)構建的訓練

2023-2-6 09:59|來自: 《馬術》2019年6月刊

摘要: 馬術康復,人們更多地會稱之為馬術治療。作為兩種不同的叫法,也許我們應該先明確什么是康復,何為治療。治療通常是指干預或改變特定健康狀態(tài)的過程。康復是指綜合地、協(xié)調地應用醫(yī)學的、教育的、社會的、職業(yè)的各種 ...


馬術康復,人們更多地會稱之為馬術治療。作為兩種不同的叫法,也許我們應該先明確什么是康復,何為治療。治療通常是指干預或改變特定健康狀態(tài)的過程??祻褪侵妇C合地、協(xié)調地應用醫(yī)學的、教育的、社會的、職業(yè)的各種方法,使病、傷、殘者(包括先天性殘)已經(jīng)喪失的功能盡快地、盡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復和重建,使他們在體格上、精神上、社會上和經(jīng)濟上的能力得到盡可能地恢復,使他們重新走向生活,走向工作,走向社會。

依照目前我國對殘疾人的分類標準,主要分為幾個大類。分別為:視力殘疾、語言殘疾、聽力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和精神殘疾。

生活質量是當今人們熟知的詞匯,它包含了每一個自然人的多個方面,包含了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多個方面。對于殘疾人來說,生活質量同樣重要。而由于社會的種種原因,很多殘疾群體在生活中尚有多種不便,這使得殘疾人在參加社會活動時往往會受到很多的限制。

為了更多地保障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從20世紀40年代起,出現(xiàn)了各種康復方案以及康復機構。例如視力殘疾人專屬的定向行走訓練;為聽力殘疾人佩戴助聽設備或植入人工耳蝸;為語言殘疾設立的手語系統(tǒng)和模仿訓練;為肢體殘疾人實施的運動、反射、針灸等治療方案;為智、精殘疾人開設的運動、感知、認知、語言、生活自理、社會適應等訓練項目都是在康復的范疇之內。

馬術康復是一種綜合性的運動康復手段,可為肢體殘疾人做粗大運動訓練且效果明顯。也可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細運動訓練,如:用特定的手指觸摸身體的某個小部位(例如鼻尖、耳垂)。再加上,騎手在騎行過程中需要時刻保持平衡,這不僅是對殘疾人身體上的鍛煉,更可以訓練他們保持專注的習慣。而對于智、精類殘疾人尤其是自閉癥患者而言,與馬匹的交流(撫摸、喂養(yǎng)、信任),以及在騎乘中與馬匹的交流,和與指導老師及志愿者在語言及眼神的交流,都是對他們的一種幫助。所以說,利用馬術為殘疾人服務應當屬于康復的范疇。

馬術康復的發(fā)展歷程

在國外馬術康復作為一種輔助醫(yī)療手段被部分國家的醫(yī)療體系所認可,參與到馬術康復的不僅僅是殘疾人,還包括一些亞健康人群,以及患有成癮類疾病的患者。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各個馬術運動發(fā)達的國家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馬術康復體系,并且有殘疾人馬術運動員。同時馬術作為一項運動也成為殘奧會中的一個項目。

在國內,馬術康復尚處于起步階段,除北京的中隆馬術俱樂部外僅有幾家馬場現(xiàn)從事著馬術康復的工作。在成都成立了殘疾人馬術隊,在西安成立了專門的馬術康復協(xié)會。但由于尚處于起步階段,且在醫(yī)療層面尚未獲得廣泛的認可,加之從業(yè)人員十分有限,導致國內馬術康復的發(fā)展十分緩慢。

作為一種殘疾人的康復項目,每一名參與者絕不是有愛心、耐心即可,他們需要的是專業(yè)技能,更重要的是平等對待殘疾人的精神。這種精神我們需要著重強調。

參與者應當在心理上關愛這些殘疾人,但是在行為上仍然需要對他們提出一定的嚴苛要求。從精神層面來說,殘疾人盡管在身體、智力、精神方面有所障礙,但像其他的同齡青少年一樣,他們也有學習的愿望。在被鼓勵、被夸獎、被認可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喜悅。提出略高于他們能力的要求,對他們的身心都是有好處的。具體來說,略高的要求大多是肢體上的動作(如起坐等馬術動作)。這些動作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是全新的,或之前無法做到的,而通過努力的訓練做到了這些動作對他們的身體都是有好處的。在完成后,工作人員需在第一時間給予殘疾人強化物(如口頭鼓勵、實物獎勵等能夠對受訓殘疾人產(chǎn)生正向刺激的形式),讓他們能夠明白,他們所完成的事情是非常出色的,且值得肯定的。這種強化物的給予對殘疾人的行為矯正尤為重要。

輔助是為了不輔助,馬術康復與眾多其他的康復項目一樣,都是旨在幫助殘疾人改善身體或心理的某些方面的功能。但馬術康復又與其他的康復項目有所不同,受訓的殘疾人是在被動中激發(fā)身體的機能。在馬背上的騎乘,感受馬匹在行走時的震動、搖擺,甚至溫度都是對他們的一種刺激,而這些刺激往往能夠激發(fā)受訓者身體的應急反應,這些反應讓受訓者的大腦主動地向身體發(fā)出信號,讓身體的多個肌肉群協(xié)調工作,以保證受訓者能夠在馬背上保持平衡。同時,針對類別的肢體、智力類殘疾人群可融合較高難度的馬術訓練科目并融合認知、閱讀等其他訓練科目共同訓練,提高殘疾人全方位的能力。作為一項戶外運動,接觸動物、陽光及新鮮空氣可使缺乏鍛煉的殘疾人提高他們的肌肉及心肺功能。

中隆的馬術康復實踐

中隆馬術俱樂部作為中國社會工作聯(lián)合會心理健康委員會下屬馬術運動與行為心理學部,自2015年開始進行馬術康復工作,至今已經(jīng)積攢了5000人次以上的訓練經(jīng)驗,翻譯了國外的訓練教程,并總結經(jīng)驗融入了新的訓練形式。選派優(yōu)秀騎手兼教練員蘇宇梵赴德國專門學習馬術康復知識與技能。在這4年中,該項目獲得了一定的社會資助,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為馬場其他業(yè)務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現(xiàn)在在中隆的孩子以腦癱和自閉癥為主,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多重殘疾的,就是由一種主因引發(fā)了其他的殘疾障礙,比如因腦癱引起的運動、智力、語言障礙和因自閉引發(fā)語言障礙。而自閉的孩子多伴有感統(tǒng)失調,認知及語言障礙。

在訓練初期,所有的孩子都是先進行接觸馬匹、克服膽怯等通式性的訓練。每個孩子的反應會有所不同,在初次上馬的時候往往會十分害怕。這時就需要更多的鼓勵讓孩子逐步克服這種心理。之后結合馬術相應的動作,如起坐,基本馬背動作等練習粗大運動。再之后就要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進行專項訓練,比如專為腦癱孩子開展的精細運動訓練,以及為自閉孩子開展的認知和行為規(guī)范訓練等。

對于腦癱一類的肢體殘疾人,馬術康復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通過長期的康復訓練,他們的肌肉強度獲得了很大的提升。對于肌肉的控制能力也有著明顯的進步,粗大運動方面能夠明顯改善。以其中一個腦癱孩子為例,他在接受康復訓練之前基本不能獨立行走,在接受大約7個月的康復訓練之后,能夠獨立行走約100米,在接受訓練兩年后,可以做到完全獨立行走。盡管在自閉方面尚未有明顯的證據(jù)可以佐證馬術康復對這個孩子改善自閉的效果,但在來到中隆接受訓練后,他已經(jīng)能夠和指導老師問好,以及在離開時道別,并在過程中基本能夠完成相應的訓練科目,這對于自閉的孩子是一個較大的進步。

馬術康復需要被認可

如果說,馬術康復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程的話,那么其中重要的工作就是獲得社會及政府的認可。而獲得廣泛認可,首先則需要對馬術康復的效果進行測評。目前,測評手段可分為主觀評測和客觀評測。主觀方面主要是根據(jù)受訓人訓練前以及訓練一定時間后做主觀上的評價,而客觀評價往往依靠諸如腦電圖、肌肉張力等手段進行檢測。同時,需要進行大量的對比實驗,將進行馬術康復的殘疾人和未進行馬術康復的殘疾人進行對比,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對效果進行評測以達到對比的效果。但是對比效果不是對一名或幾名殘疾人進行對比,而是對兩個組別進行對比跟蹤,每個組別不少于15人,且跟蹤周期應不少于1個月。

并且,進行這樣的一次對比實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這些對于一個民間機構來說是無法承擔的。而無法獲得認可將無法進入殘聯(lián)的康復名錄,這使得需要進行康復的殘疾人必須以全自費的方式,這對于本就經(jīng)濟困難的殘疾人家庭無疑增加了負擔,而更多的殘疾人家庭將對馬術康復望而卻步。無法進入名錄對于從事馬術康復的俱樂部而言將無法享受到殘聯(lián)的專項資金補助,所有的運營成本也將由馬術俱樂部自行承擔。

盡管如此,中隆的馬術康復項目已經(jīng)運營了4年,期間獲得了中社社會工作發(fā)展基金會的支持。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完成了多次參與人數(shù)超過10名殘疾人以上的馬術活動。但中隆同樣面臨著資金及人員不足的問題。除了得不到認可,沒有良好并且專業(yè)的宣傳渠道也是我們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另一個難點。作為殘疾人事業(yè)的一個新興部分,所有的從業(yè)人員又分布在各個城市和地區(qū),彼此間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聯(lián)絡渠道,使得現(xiàn)在處在“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無法共同努力推動這項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中隆目前接觸到的殘疾人全部都是需要長期干預、長期訓練的殘疾人,而這類殘疾人有時候卻很難獲得社會力量,尤其是企業(yè)在經(jīng)濟方面的資助。用一種很殘酷卻又很現(xiàn)實的話來說,企業(yè)在捐助殘疾人項目時,大多會選擇“短期可見效的項目”,盡管一次性投入資金有可能較大,但能夠在短期內看到相應的資助效果,對企業(yè)的資助信心和良好形象的建立都有極大的幫助。

結語

如果說愛是一種陪伴的話,每一位馬術康復的參與者對殘疾人的陪伴就是對他們的一種愛。作為馬術康復的參與者,對殘疾人的關注與關愛,不僅僅局限于在馬背上的那45分鐘,從他們來到面前的第一分鐘起,關愛就已經(jīng)開始,因為每一分鐘的陪伴,都是對他們的訓練。作為參與者,無論是康復指導老師、教練,還是志愿者都需要有強大的內心。而作為長期、專職從事康復工作的指導老師,更要具備專業(yè)、耐心,以及一種讓受訓的殘疾人接納并認可的氣質。這無疑是對指導老師和希望從事這項工作的人的極大挑戰(zhàn)。

文/馬晨希 圖/由中隆馬術俱樂部提供

©2011-2025  馬術在線 (京ICP備11042383號-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