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遠處的巖壁上,一只雄鷹停留在礫石上,它的眼眸歷經(jīng)如沙的歲月,它的羽毛與骨骼染成質(zhì)地黑硬的底色,它犀利的嘴像是對人們訴說著3000 多年來柯爾克孜族獨特的歷史。 在沒有槍支的歲月里,除了獵犬,獵鷹是柯爾克孜族人傳統(tǒng)的捕獵利器。過去,一只鷹的價格比一個柯爾克孜族姑娘的嫁妝還要高。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以游牧為生的柯爾克孜族人,每當冬季便外出打獵,身跨柯爾克孜馬,手臂托舉著獵鷹,在獵犬的伴隨下,奔馳于高原山林之間。不論是野雞、黃羊還是狐貍,每次行獵,必會有所收獲,一只好的獵鷹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聽柨俗巫迦伺c鷹、與馬,有著親密的關(guān)系。 在被白雪覆蓋的闊克薩勒山、喀拉鐵克山之上,他們始終保持著獵鷹人的身份,至今依然世代相傳著在荒山野嶺中狩獵、馴服野生老鷹為獵人伙伴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這是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他們?nèi)壕釉谛陆鞑刻焐侥下锤沟馗吆絽^(qū),其所在的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xiāng)被譽為“中國獵鷹之鄉(xiāng)”。 阿合奇縣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991 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曾到此考察當?shù)厝说鸟Z鷹技藝,驚嘆不已,他在書中這樣記載:“蘇木塔什鄉(xiāng)的400 多戶牧民,家家養(yǎng)鷹馴鷹捕獵,是名副其實的鷹的故鄉(xiāng)。每到冬季,蘇木塔什鄉(xiāng)云集著數(shù)百只馴鷹,舉行長達數(shù)日的獵鷹捕獵比賽,那妙趣橫生和令人驚心動魂的場面,勝過到西班牙看斗牛?!?/div> 從2008 年開始,蘇木塔什鄉(xiāng)每年3 月份都會舉辦“獵鷹文化節(jié)”,當?shù)財?shù)百名身穿深色、厚重、羊毛縫制的傳統(tǒng)服飾,頭戴名叫kalpak 民族男帽的獵鷹高手盛裝出席,鄰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以及德國等國的同行也受邀前來競技。吉爾吉斯斯坦獵人的羊絨衣上繡著既像波浪又像彎曲樹枝的特有圖案;蒙古族人一副大漠風情,皮襖皮帽,腰插彎刀;歐美獵人身穿戰(zhàn)甲鋼盔,一副應戰(zhàn)的模樣……獵人們會驕傲地展示各自的鷹,進行演示和比賽,還有歌舞和文化表演助興,每年能引來大批的考察者和旅游者。 瑟瑟寒風橫掃遼闊高原,巨山雪峰坐鎮(zhèn)碧藍蒼穹之下,獵鷹、駿馬、獵人、獵犬一一上場,只見百位策騎著駿馬的獵鷹人,左手牽馬韁繩,右臂戴上皮套,擎著蒙上眼罩的雄鷹,或有獵犬跟隨在旁,沿著獵鷹場草場山谷一側(cè)陡峭的巖壁攀沿而上,行至山頂,一字排開,獵鷹威風凜凜地站在各自主人的臂彎上。山谷間,鷹鳴馬嘯,不時傳來的獵人圍獵前的渾厚呼喊聲,震顫人心。狩獵開始前,獵鷹是帶著眼罩的。待把事先準備好的狐貍或者野兔從麻布袋里抖出之后,獵人才會把眼罩揭開,將手一揚,山頂上一只只獵鷹則騰空而起,上方金鷹展翅低空盤旋,飛得最快的一只獵鷹在空中盤旋一圈之后一個俯沖撲向獵物,一眨眼的功夫,獵鷹已經(jīng)牢牢地將獵物按倒在自己身下,但獵鷹不會急于品嘗美餐,而是等著主人的允許后才開始進食。待獵鷹得手,獵人方躬身低伏緊貼馬背從陡峭的山頂俯沖而下,駿馬奔馳的四蹄離地一路絕塵,揚起的滾滾黃沙勾畫出狩獵的追蹤路線圖。 鷹性情兇悍,桀驁不馴,獵鷹原本是野生的,獵人摸到老鷹窩,趁母鷹去覓食的間隙偷走小鷹,從雛鷹開始喂養(yǎng),逐步馴化,不但費時費工,馴出的鷹過于嬌弱,缺少野生鷹的攻擊力;而且掏雛鷹本身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一旦被發(fā)現(xiàn),會受到雌雄蒼鷹的攻擊,輕則被抓傷皮肉,重則被抓傷雙眼,甚至喪命。多數(shù)獵鷹人更喜歡馴服身形更大、更加兇悍的雄性鷹、隼。直接捕捉成鷹馴養(yǎng),難度雖大,只要馴化成功,獵鷹則威猛無比。 獵鷹時所策騎的馬匹多為當?shù)氐目聽柨俗喂R,每個獵人至少有幾匹公馬、騸馬和母馬,他們對馬也是關(guān)愛有加。幼馬從1 歲開始接受常規(guī)的訓練,游牧民族柯爾克孜人在悠久的養(yǎng)馬歷史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相馬經(jīng)驗和馴馬技術(shù),人與馬的感情甚為親密,用當?shù)氐拿耖g諺語說:“鷹是柯爾克孜族牧人的眼睛,馬就是牧人的翅膀”。阿合奇縣地處南疆,氣候比較干燥、地勢復雜、山路崎嶇陡峭,但是這種馬適應性好,能抵抗各種惡劣自然條件,善于山路奔波,是打獵代步的好幫手。此外,好馬讓柯爾克孜人頗為自豪,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據(jù)史書記載,唐代柯爾克孜人就開始“婚嫁以羊馬為聘,富者或千百計”。族人平日生活中“以肉為食,牛馬乳為酒”,民間還有流傳了大量關(guān)于馬的詩歌等文學作品。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柯爾克孜馬也成就了柯爾克孜人。 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卻一直保留了幾千年的口頭馴鷹絕學。盡管當前獵鷹的作用越來越小,牧民們只是把它們當作閑暇時的娛樂方式,但還是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接過父輩們手中的鷹和駿馬,奔跑在空曠而深邃的山谷中,傳承著古老的民族技藝。 文/趙穎 圖/陳志峰 |
©2011-2025 馬術(shù)在線 (京ICP備11042383號-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